讓我花這多時間想寫讀後感,其實不在故事本身。雖然故事引人進入戰國年代,但最重要的是孫皓輝會順帶寫進一些背景知識。一直讀到第三部時,我才發現他是很有系統的寫進小說內。
《黑色裂變》作為整部小說的起首,開頭先交代了戰國七雄的由來、國風。燕為春秋姬姓舊諸侯,田齊、韓、趙、魏為篡分新諸侯,這些三兩句就交代完畢。但秦楚兩個蠻夷諸侯,他就很仔細的講了先祖、部落發展、崛起,以及稱侯的過程。秦國是中原部族流入西戎後,在戎狄部族中浮沉、掙扎而後茁壯,最後勤王崛起為諸侯。因為這樣的背景,才會被稱為蠻夷之邦。
當時陰陽五行說盛行,各國皆有自己的國德及服色;觀衣色,即可知是何國之貴冑。周尚火德,衣紅服。燕周同祖,同德同服。魏承晉之火德、韓為綠服木德、趙為火木德、齊為紫色的火金德。楚國最有趣,一開始使五色雜服被笑,最後確定為黃色木德。只有秦國尚黑,不管諸國怎麼側目,就是不立德易色。
以往受到電視影響,總覺得天子的服色就是黃色。直到高中國文某篇課文有提到「改正朔,易服色,制禮樂」,才知道每個朝代都有自己的象徵服色;但依舊不知如何而來。大秦帝國讀到這裡,陳年疑惑終於得到解答。
春秋進入戰國,除了田代姜齊、三家分晉是最明顯的分界外,很多制度也大相逕庭。
例如戰爭模式,春秋為車戰模式,以高大威猛的戰車為主。車上2~3人,車下十到百人。我們在論語可以看到千乘之國這個詞,指得就是大諸侯國,戰車數量以千為單位,最多五千乘,大約20多萬兵。
這種戰爭很簡單,雙方約戰、在寬闊大平原展開,互相衝殺幾回合就結束,不會打太久的時間。以前就一直很疑惑,為什麼春秋時代的戰爭要下戰書約戰?現在才知道,不約戰的話,你的戰車要跟誰衝殺?!
這種模式的戰爭比的是戰車製作的精良、人員的訓練。輸的一方往往折損慘重,車毀人亡。一台戰車造價昂貴,要十戶農家兩年的累積才有辦法打造,故敗方往往元氣大傷,短時間內無法恢復;這樣的戰爭模式,很容易就一戰稱霸。
只是戰車的機動性很差,碰到戎狄的騎兵非常吃虧。這些草原騎兵,也成為春秋各諸侯國最頭痛的地方。因為胡患問題太嚴重、加上禮樂未崩(還有良知?),所以才會有齊桓公提出「尊王攘夷」這樣的口號。這時候的諸侯國,基本還是一片和樂,大家一起打外國人。
到來春秋戰國交界時,因為戰爭頻仍,戰車打造不及。加上聰明的吳起,把車上甲士訓練成騎兵,車下步卒訓練成步兵。於是就脫離戰車,演變成兩個兵種;戰車也就被淘汰了。(人客啊!這就是演化、就是種化啊!)
進入戰國後,就成為步騎兵的戰爭。隨之而來的就是戰爭的機動性高、戰術的多樣化、殘酷化。相較起來,春秋時代的戰爭根本就是小孩子打架,簡單多了。
另一個重大制度的改變是井田制改為新田制,且田地可以自由買賣。中學課本上對井田制著墨不多;讀完高中,我只知道是八家各有私田,共耕公田。
井田制度始於夏。禹成功治水後,帶來的副利就是成片的沃野良田。禹用他創造的方式,將人民安排在這片新興土地。不但共耕,更可以成為一個守望相助的單位。對於地廣人稀的上古時代,自然是德政。
值得一提的是,農民只有耕作權,沒有處置田地的權力。井田的九塊地,全部為公田,是封主的財產,擁有者有賦稅權、治權,甚至可以聚兵。封主再把收到的賦稅按額上繳,即「公食貢,大夫食邑、士食田」。井田制下的財政收入就是間接繳納,如同金字塔般一層供養一層。(看吧!食物塔!)
只是,在戰爭頻仍的年代,如果自由民跑掉或死亡時,就會有大片土地荒蕪,領主亦不可能親自耕種。於是就把戰俘、依附的窮人等等,送進井田內成為農隸,為其耕種,奴隸制度相附而生。
當你俯瞰無垠的井田時,會發現有寬廣通道穿插其中,這是阡陌,留給戰車的通道;這些阡陌無形中也佔去相當數量的可耕地,更何況進入步騎戰爭後,根本無須大而笨重的戰車。在人口日增的戰國,阡陌留下來的通道,無疑是種浪費。
戰國時代的井田制度,明顯成為拖垮國力的舊制度。土地不能在平民間自由買賣,逃難而來的自由民無地可耕,只能依附貴族成為農隸,或者為新興的商人地主耕種。這些新增的人口、資源,卻全部進入貴族及新興地主的口袋,壯大其聲勢,威脅君主的權力。國家收入沒有增加,貴族勢力坐大。晉國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,被三家大夫瓜分。即或沒有被瓜分,也會像楚國一樣,政策處處受到貴族掣肘,法令難以貫徹。
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,引出了變法與否,其實深深影響各大戰國的命脈。只是變法從基本看,便是將利益重新分配,必定損害既得利益者,這些人恰恰又是貴族權臣。因此阻力大小,與隨著變法的深度成正相關。變法實施的同時,也是昭告天下,改善體質後要重新加入中原逐鹿,所以大國變法同時都要想辦法安定四方,或者是趙國一樣偷偷來;而其餘諸多小國,生存之道主要是看國際勢力的平衡,變法反而不是很重要。
李悝、商鞅、趙武靈王陸續變法,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由田制著手。改革的力道不同,取得成效也不同。李悝最先改革,但只是對稅制及行「善平糴」之策,魏國首先壯大,所以戰國前期魏國稱大;趙武靈王的新田改革,雖然跳過貴族封地,但也因此得到貴族支持,讓趙國成為戰國最後一個強權。李、趙僅僅是在井田制度上動手腳,沒有全面更新。商鞅則是完全廢除封建制度、井田制度,改推行一系列的新田制及相映的亭里、郡縣制度。因為秦國改革最徹底、深入,所以強大最久,並撐到最後。
至於這時候的周天子,衰落到連二流諸侯國都可以欺負他。如欲跟上潮流振作變法,其難度及國際壓力又是諸國之最。首先井田制度是明白寫在周禮內,如果改革等於否定周禮,連帶否定整個封建制度,並危及共主地位。而這特殊的共主地位,恰好是周天子沒有滅亡的理由。
歷代東周天子都很懂得在列國間周旋,為戰勝國獻上錦上添花的天子賀禮,維持天子存在的最後薄弱理由,所以尚還奄奄一息。陡然變法的話,在各國利益盤算下,東周只是自取滅亡而已。畢竟就是家裡沒大人在好玩,所以沒有一個國家希望東周變法圖強。是以東周天子,只能坐以待斃,等著哪一年遭受諸侯國攻伐,被時代洪流併吞。
留言列表